玩了30多年,泥巴在他手里变成了艺术品,好卖得经常要关门谢客
2018年07月19日 作者:阿港 来源:束河古镇官方微信 查看次数:
5797
艺术源于生活,也要高于生活。
尹刚
自在如风,
是这位60后最爱的生活方式。
于是,
他的事业如同他的生活一般,
有趣,热情。
丽江大研古城五一街上一家名叫“多巴陶缘”的小店,
偶尔会处于闭门状态,
不是因为店里的东西不好卖,
而是因为店里的东西太好卖。
用尹刚的话说就是:“我这纯手工的东西,就算游客再喜欢,我也不能全都做,要我命也做不完呀!”
所以,当生意太好,超出了尹刚制作的极限,他就会选择“闭馆”修炼。
更多的时候,尹刚喜欢拿着小小的木质刻刀,
为手中袖珍的陶制挂件钩花塑形。
即使是大白天,
他也要在工作台旁边摆上个台灯照一照,
“做这种精细手工太久,我眼睛不好使了。”
这一伏案“玩泥巴”的工作,
尹刚在古城里做了12年。
身为
丽江市古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巴土陶代表性传承人的他,
在每一个土陶制品上都加入了纳西族东巴文化,
让原本平淡无奇的土陶成为了具有文化底蕴的艺术品。
▽
图为“吉祥如意”挂件
象头鱼身与吉祥如意谐音
同时,象在纳西族文化中有招财之意
而鱼则象征了平安、幸福
▽
尹刚纯手工打造的陶制花瓶
一面为东巴文化里的男神
另一面为东巴文化里的女神
有着独特的立体工艺
一个星期才能完成一个
如今,
尹刚的“多巴陶缘”,又开到了束河古镇的丽江工匠街,
店内还是摆放着一样的工具,还有他的作品。
束河古镇·丽江工匠街
尹刚说,
纯手工制作出来的东西从来没有一模一样的,
自己也从来不用模具复制,
每创作一件作品都是先在脑海中成形、考虑,
然后在手中创造出独一无二。
▽
这对“葫芦双鱼”极难制作
尹刚全靠一双手捏出大小均匀、长短一样的两条对称的鱼
当有游客向尹刚提出,希望能订制某个款式一模一样的几个作品时,尹刚第一反应就是拒绝。
问他原因,他说:“我无法保证每一个作品都能一样,只有游客能接受我才做,而且,也得看我有没有这个精力去做好,我怕做太多,品质跟不上。但是一旦答应了游客的订制,不论多久都要精益求精地做出来。”
于是,就有了本来是很好卖的爆款,
但无论多少人请尹刚做他都不做的“顽固甩单”模式。
而这样的尹刚,
当然对工厂制作的流水线产品很不屑一顾。
当喜欢他作品的游客听说他模具制作精良,
想拉他到北京入伙工作室,
提出由尹刚做模具批量生产时,
他想都没想就拒绝了。
“批量生产既轻松又赚钱,可是我不能自己砸自己的招牌,这可是从我爷爷辈就流传下来的手艺。”
手工制作陶艺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不说,
还是个非常耗费“耐性”的活儿。
在纯手工陶艺烧制只有30%成品率的情况下,
尹刚要做出一件作品,
就必须做同样的很多个备用,
以免在烧制中被烧坏,
也就是说,
当我们进店看到挂在橱窗上的成品时,
那件成品的背后有无数个没能出炉的残次品。
在许多民间手艺人都迫于生活压力而撤出古城时,
尹刚硬是坚持了12年,
全凭一股诚信和手艺过硬的底气,
把店铺再拓展,开到了束河古镇的丽江工匠街。
“我十几岁开始学陶艺时,做的都是锅碗瓢盆的生活用品,但是当我决定要以做陶为生时,我想,我一定要在源于生活的艺术中创造出艺术品。”
尹刚觉得,
自己做的陶艺并不仅仅是简单的装饰品,
更是有升值价值的艺术品。
▽
尹刚的工作台
而除此之外,
尹刚还为传承传统手工陶艺做着力所能及的贡献。
学习旅游产品的梁华强是一名在丽江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念大四的学生,
因为在古城里偶遇了尹刚的陶艺小店,
便出于兴趣拜师了尹刚,
而尹刚也不吝赐教。
“尹老师在教我手艺前,都会给我讲解有关丽江的历史文化,他说这样才能更好的学习手工陶艺,而我也非常感兴趣。”
能在丽江的旅途中碰到像尹刚这样坚持初心的民间手工艺人,何尝不是一份幸运呢?
目前,尹刚的“多巴陶缘”正式入驻束河古镇丽江工匠街,“工匠街”入园仪式活动即将开展.
敬请关注!
丽江工匠街地址:束河古镇四方听音广场南侧
咨询电话:0888-5174760
文章│专栏作者 阿港
编辑│阿港
图片拍摄于束河古镇丽江工匠街内“多巴陶缘”店、丽江市古城区大研古城五一街公房18号“多巴陶缘”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