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束河微博
-
束河微信
- 景区地址:
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束河路束河古镇
- 开园时间:
7:30--17:30(全年开放)
- 景区热线:
0888-5174636
1、茶马古道
纳西族源于氐羌人,为游牧民族,春秋战国末期从黄河上游逐步迁徙到雅砻江、金沙江流域,服饰以“四时羊裘”著称。
唐宋时期,纳西族、藏族与白族等共同开创了“茶马古道”,为皮革的使用和流通开辟了渠道。
公元1253年秋,忽必烈“革囊渡江”,征服大理国,完成了对南宋的战略包围,从而翻开了丽江历史的新篇章。
从“四时羊裘”、“ 茶马古道”到“革囊渡江”,说明纳西族的生产生活与皮革有着不解之缘。
2、“靴灯”事件
明朝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朱元璋为了庆祝全国统一,在南京应天府大办元宵灯会,京城皮匠行业别出心裁地做了一个大型“靴灯”,以彰显实力与创意。此事被奸臣诬告,说大型“靴灯”是恶意讽刺马皇后(真名马秀英,从小未裹脚,人称马大脚)。愤怒的朱元璋要杀了这批皮匠,后经大臣苦劝,免去死罪,作发配云南处理。
3、束河安家
丽江木氏土司雄踞滇西北,求贤若渴,得知大明皇帝的能工巧匠流放云南的消息后,多方寻访,诚心邀请,把他们安置在茶马古道重镇束河(一部分流落滇西腾冲)。从此后,丽江束河成为滇、川、藏三角区著名的皮革加工中心,人称“束河皮匠村”。
4、一根锥子闯天下
束河皮匠村水源丰富而土地贫瘠,来自南京的皮匠很快被同化为纳西族,他们只在三圣宫塑了一尊皮匠祖师孙膑的像,并保留了各自的姓氏。为了求生和拓展业务,他们凭一根锥子走遍滇西北,进而辐射到康定、昌都、拉萨和印度,在 茶马古道上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5、抗战时期的“工合”
抗日战争时期,国内商品短缺,国际友人路易·艾黎在宋庆龄的支持下,在国内组织“工业合作社”,俄罗斯人顾彼得派驻丽江,主持“工合”工作,他们以束河皮匠为基础,开办皮革合作社,有许多人被派到外地学习技术,使束河皮业在抗战时期得以延续和发展。
6、新中国的“丽江皮业”
解放以后,皮革业集中到城里发展,他们生产的皮褥、皮鞋等产品曾获得过优质品称号,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丽江皮业借助旅游业的兴起,创造了新的辉煌,而“束河皮匠村”逐渐被人遗忘。
7、《红谷》的崛起
2002年,秉承丽江束河皮匠优良传统的红谷人在昆明创办第一个“红谷专卖店”,到2007年,“红谷专卖店”已经在全国大中城市和南非、越南等国开出近千家。
目前,红谷集团有40多家加工企业,有“红谷”、“曼蒙特”两个品牌,有昆明、广州、丽江三个基地,有全国24家分公司900多个专卖店,成为中国休闲皮具的第一民族品牌。